蓝色经济正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而蓝色金融作为激活这片“蓝色领域”的关键杠杆,其如何精准滴灌、高效赋能,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近日,“第二届蓝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十一届公司金融论坛”在山东工商学院举办,来自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AI赋能、金融创新与服务高质量发展等议题,深入探讨蓝色金融与公司金融的融合路径,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与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探寻可行路径、凝聚行业共识。

标准先行:地方目录探路,全国框架呼之欲出
“山东作为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蓝色金融对于全省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金融研究处处长、山东省金融学会秘书长郑录军表示,山东蓝色金融发展态势良好,2024年威海、烟台先后发布基于当地特色的《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对于明确蓝色金融覆盖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金融研究处处长、山东省金融学会秘书长郑录军
郑录军透露,在地方蓝色金融标准基础上,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正根据总行工作部署,与相关机构合作,依据《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探索制定专属于海洋经济的蓝色金融支持活动目录。
“建立一套蓝色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界定标准,是发展蓝色金融的第一步。”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白韫雯表示,这个标准可以帮助明确蓝色产业发展的重点,能够降低金融部门识别这些项目或经济活动的成本,实现蓝色金融的资源配置。
同时,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标准或目录结合所在区域的蓝色产业发展重点,编制“蓝色金融项目库”,推动银企对接。企业也可以从中挖掘相应技术,并以此推动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白韫雯认为,蓝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完善的支撑体系,“希望能尽快出台全国的蓝色金融标准,在这个标准上,地方可以构建地方性的蓝色金融项目库,为金融机构在接下来发放蓝色贷款、支持各个主体发行蓝色债券提供相应的指引和参考”。
价值转化:蓝色金融撬动海洋资源
“蓝色金融可以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它提供了碳汇、气候调节、景观等丰富的生态产品,这些生态产品的价值如何实现?这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艳平表示。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山东在蓝色金融领域已经做了诸多尝试,如我国首只蓝色债券由青岛水务集团于2020年成功发行,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海水淡化项目建设,截至今年6月,山东已发行蓝色债券6只,发行数量居全国首位;烟台成立了全国首家以海洋保险为特色的全国性海洋财产保险公司,设立了山东省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威海乳山正式获批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国内首个合作示范区,为牡蛎产业发展提供了融资支持,促进牡蛎海洋固碳价值实现等。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白韫雯
白韫雯表示,长岛农商行首创的“金融+生态修复+碳汇”模式,主要以海草床、海藻场形成的固碳量为基础。“海草床、海藻场是国际上公认的两类能够产生丰富碳汇的生态系统,将这两个生态系统产生的碳汇远期收益权作为质押,帮助生态修复项目获得融资,这种方式把蓝碳资源转换为了金融资产,拓展了碳汇价值的变现渠道。”
生态支撑: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与信披制度
不过,参会专家也表示,要想持续优化涉海金融资源配置、推动海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仍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
“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门的海洋经济担保公司,专门用于海洋经济领域企业的担保业务。”郑录军表示,可以通过相关举措加大力度支持保险机构、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商业保理公司等涉海金融服务机构在山东集聚,加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航运金融服务体系。
郑录军还建议,可以探索通过设立专项财政预算、整合涉海专项资金、争取中央财政对地方海洋产业引导基金的支持等方式,引导各级政府增加引导基金资金来源,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探索设立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引导基金。
白韫雯则表示,加强金融机构和企业准确、完整地进行信息披露也尤为重要,“这一方面增强了市场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同时也让投资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被投企业、合作金融机构在ESG方面的表现,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据悉,去年4月份,上海、北京、深圳三大证券交易所已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其中在环境信息披露的章节首次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具体的披露要求,这也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要求上逐渐提上议程。
与会专家均认为,蓝色金融的发展需政府、市场、科技三方协同推进,通过标准制定、生态价值实现、信息披露机制建设等工作的不断完善,推动蓝色金融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荆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