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募基金行业掀起的风险等级重估潮引人关注。据不完全统计,9月以来近20家基金公司发布逾20份调整公告,数百只产品风险等级上调,银行、券商等代销渠道同步联动,昔日 "稳健" 的债券基金、"固收 +" 产品频频从R2升至R3,部分权益基金更是调至R4级别(中高风险)。这场看似常规的调整,实则是行业对风险本质的清醒认知与责任担当。
风险等级上调绝非偶然,而是市场变化与产品特征演变的必然结果。从底层逻辑看,波动率上升、最大回撤扩大、规模异动成为主要触发因素。债市波动加剧与权益仓位提升,让不少债券基金 "稳健" 属性褪色,如海富通策略收益债券基金股票仓位从2024年底的11.28%升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15.29%,风险随之攀升。即便绩优基金,也难避调整。这种 "收益与风险匹配" 的评级逻辑,打破了 "业绩好即低风险" 的认知误区。
调整背后,是监管要求与行业自律的双重驱动。《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压实了机构的适当性管理责任,而 "就高不就低" 的评级原则,更体现了行业对风险的审慎态度。银行渠道的动作尤为典型,中信银行一次性上调15只代销基金等级,系统自动拦截风险不匹配的定投计划,用技术手段筑牢投资者保护防线。这种 "卖者尽责" 的实践,正在扭转过去 "为销而评" 的倾向,推动行业回归合规本源。
对投资者而言,风险重估是重要的决策参照。等级上调后,风险测评不达标的投资者将被限制申购,已持有者会收到多渠道风险提醒,这种 "保护性限制" 避免了风险错配的潜在损失。但更需警惕的是,部分投资者仍存在 "等级固化" 思维,对债券基金风险升级认识不足。事实上,随着 "固收+" 产品权益敞口扩大,其波动已接近混合型基金,评级上调正是对这一变化的真实揭示。
这场重估潮更折射出行业生态的积极演进。基金公司与代销机构联动调整,打破了 "评级孤岛" 现象,实现了风险揭示的全链条协同。从长期看,真实准确的风险评级虽可能短期影响部分产品销售,却能培育理性投资文化,减少因预期偏差引发的纠纷。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动态调级不是风险预警,而是让投资者在明晰风险的前提下作出选择。
资本市场没有 "稳赚不赔" 的神话,只有 "风险与收益匹配" 的铁律。此次基金风险重估潮,是行业成熟度提升的重要标志。当风险评级真正成为投资决策的 "导航仪",当 "卖者尽责" 成为行业共识,资本市场才能在健康生态中实现长远发展。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海)
|